中國經濟導報、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苗露攝影報道 中國旅游景區如何打造一站式解決特色觀光、互動體驗、文化傳播、生活休閑、微度假與品質度假的休閑度假目的地?山岳型景區如何打造休閑度假典范?帶著這些疑問,10月31日至11月3日,記者走進祥源文旅旗下齊云山、祁紅博物館、碧峰峽文化旅游休閑度假區等景點,探尋景區發展的新路徑。
齊云山:自然與文化的完美結合
位于徽州中心點的齊云山,近年來知名度不斷上升、發展迅速,身處名山環伺的齊云山如何打破知名景區的虹吸效應?該景區給出的方案是:差異化發展。
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齊云山風景名勝區,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,擁有三十六奇峰、七十二怪崖和二十四飛澗等各種地貌特征,自然條件得天獨厚。相比黃山、九華山等名山,齊云山的名聲似乎沒那么響亮,游客也不是整日熙熙攘攘,而這恰恰使整個景區顯得清幽舒適,是現代人“微度假”的極佳之地。
齊云山地處的休寧縣是著名的狀元縣,先后出了19位狀元,同時齊云山又是四大道教名山之一,山上有33處道院、禪房。自古,許多文人墨客都在齊云山留下足跡,并遺存了許多名篇和碑刻,這些文化基因為景區打造“復古游齊云”等大型古風體驗項目提供了豐厚的人文條件。
記者在景區看到,由員工身著古裝扮演的徐霞客和書童的情景劇,將人們帶入時間和空間的思想之旅;游客們同“修道者”一起吟誦“道可道非常道,名可名非常名……”又將大家帶入昔日修心者的情境。
一路上,不時能看到身著道士裝扮的“指隱者”為游客講解齊云山的地理風貌和名人典故。身為安徽省勞模的汪平富是景區的文化宣講師,他告訴記者:“其實這個‘隱’里面有雙重意思,第一個引是引導的引,就是我帶著你,去引導,引導你去。第二它是有隱藏的意思,游客過來后,‘指隱者’要把景觀背后隱藏的含義講出來,以便游客更深入地體驗。”
在每一個景點,在以汪平富為代表的“指隱者”們都盡力將歷史、文化融入到講解中,使游客們在游覽中不但能欣賞美景還可以得到歷史文化的滋養。
近年來,景區稟持“景鎮村”一體化發展的思路,依托齊云山重點打造了齊云小鎮,游人們在小鎮內就可體驗 “徽州三雕”(木雕、磚雕、石雕)、徽州剪紙、古法木榨油等獨具徽州文化特色的非遺項目。濃郁的當地文化在小鎮內隨處可尋,“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”的文旅發展路徑已清晰可辨。
晚間,記者驅車趕到了座落于黃山景區的祥源云谷度假酒店。這是一座具有典型徽式建筑風格的酒店。酒店四周密布竹林溪流,推開窗戶,即可見江南私家園林風景。酒店大堂內,孩子們可體驗鐵畫、書法教學;年輕人也可以租一套漢服,身臨其境感受徽派古韻的風采。
酒店里的溫泉是萬萬不可錯過的,在霧氣蒸騰的泉水里,微閉雙眼,感受黃山泉水滑過肌膚的柔順,別有一番情調。
祥源祁紅:續寫祁紅傳奇 助力文旅發展
祁門紅茶自1915年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后,受到廣大海內外消費者的喜愛,我國領導人也多次將祁門紅茶贈與外國政要。2001年,祁門被命名為“中國紅茶之鄉”。
記者來到祁紅博物館參觀,該博物館共分為“千年一葉、神奇茶境、精工細作、風云際會、蜚聲四海、紅色夢想、品飲時尚”七大展廳,參觀者能夠通過先進的聲光電設備及珍貴的歷史資料,全面了解祁紅的文化、歷史、工藝和傳承。
在祁紅博物館的體驗區,記者看到工人師傅們在展示古法抖篩和手篩技藝。只見竹制的茶篩在技師手中進行著圓周運動,利用慣性將茶葉分出多個號頭和長短。茶廠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,這是對茶葉細選的過程,使不符合篩子目數的茶不掉在篩下的茶里,非常考驗人的臂力、腰力,還有技巧性,這個技術沒有一定的時間和苦功是練不出來的。
在祁紅博物館園區后方,還建有茶葉品種園,選育了包括祁門紅茶、黃山毛峰等在內的眾多代表性茶樹種,讓游客能夠通過近距離觀察不同茶樹的特點,了解茶葉種植方面的知識。
據祥源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彭學權介紹,該博物館從開工建設,到完美呈現,用了3年的時間。目前,祁紅博物館已成為集茶文化收藏、研究、社會教育、文化傳播及休閑、娛樂于一體的紅茶文化展示中心,是系統收藏茶文物、茶葉文獻資料的專業場所和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,成為了重要的歷史人文窗口和文化名片。
此外,由齊云山、祁門紅茶博物館和祥源云谷度假酒店等所組成的“大黃山度假帶”的雛形已然形成,祥源文旅以齊云山為起點,串連起茶文化、山岳文化,勾連出一幅徽州文化的深度體驗度假線路。
碧峰峽: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
11月3日,記者來到了位于四川雅安的碧峰峽景區。
這里林木蔥郁,蒼翠欲滴,峰巒疊嶂,崖壑崢嶸。傳說是女媧所化而成,景區內60多個景點均與女媧故事有關,頗為神秘。碧峰峽景區內森林覆蓋率達95%以上,素有“天府之肺”的美稱,你能呼吸到群山幽谷蘊釀的芳醇空氣。這里,年降雨天數在100天左右,雨后,經常能看到壯觀的云海飄浮在群峰之間,駐足遠眺好像置身人間仙境。
正因為碧峰峽極其優良的自然生態環境,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把基地設置在碧峰峽風景區內,2003年12月28日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,基地占地1000余畝,吸引了眾多熊貓愛好者前來參觀游覽。
來自上海的張阿姨和老伴此次是專程來看熊貓的,他們向記者興奮地說:“這里的環境好,熊貓憨態可掬,看著心都融化了。”
其實,碧峰峽景區不僅有熊貓基地,還有野生動物園。碧峰峽野生動物園在西南是第一家,同時也是第一家全國生態型的野生動物園。它由猛獸車行觀賞區和溫馴動物步行觀光區組成,其中猛獸車行觀賞區分為散放獅區、散放熊區、散放虎區,游人們可以乘坐在專用車輛里,在導游的指導下安全地給猛獸投喂。
溫馴動物步行觀光區又分為和諧家園、花果山水簾洞、百鳥極樂園、鴕鳥散放區、松鼠猴園、動物紀念園、動物樂園和極品動物區。園內共放養各類野生動物300多種,11000頭(只、尾)。
動物園相關負責人表示,為了確保所有動物的安全,該園還與四川農業大學畜牧系、獸醫系、省林業廳野生動物專家、國內外動物園、國內外各類野生動物研究所等數十家專業機構合作,并擁有包括博士碩士在內的高中級飼養師一百多人。
專業團隊的打造,使得整個景區呈現一種“人與自然和諧共生”的氛圍感。園區內生動的科普活動以及和動物們的親密互動,都讓游人們樂此不疲、流連忘返。
上世紀80年代初,生態旅游在西方社會引起重視并獲得迅猛發展,我國的生態旅游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受到關注,經過幾十年的發展,業內已達成共識,生態旅游是自然保護區旅游開發的正確方向。在低碳、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強化的當下,生態旅游無疑也會成為未來旅游的主流產品,為旅游業增添新的生機與活力。
通過幾天的采訪不難發現,如今的旅游業已加速升級:從“景點觀光”到“休閑度假”;從“拍照留念”到“內容解讀”,從“服務設施”到”場景體驗”,從“導游講解”到“與游客共情”,而這些變化中,無處不體現著“以游客為中心”的理念。
“如果不以游客為中心做好產品和服務,再好的資源也會被市場拋棄。”祥源文旅總裁孫東洋對記者說。
來源:中國發展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