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國慶假期,祥源·齊云山生態文化旅游度假區活動盛況再度被央視《新聞聯播》報道,這是今年以來,齊云山第四次榮登央視。
從曾經的“委屈包”到如今的“現象級”,齊云山連創佳績、爆火出圈的背后,是祥源文旅五千余日夜的文化守正創新,久久為功。
齊云山,古稱白岳,因獨特的丹霞地貌、云海奇觀、摩崖古跡被游客所稱贊,與黃山齊名,卻一度因為“鄰居”黃山自帶的光環和自身短板,陷入了難留客、名氣小的尷尬境地。如何為齊云山打通“任督二脈”,成為了當時大黃山文旅市場亟待解決的難題,也成為一種期待。
祥源的出現,既激活了齊云山的生機,也為“欲識金銀氣,多從黃白游”的旅游版圖帶來了更新。
齊云山為道教四大名山之一,明嘉靖皇帝敕建的“皇家第一道場”玄天太素宮坐落于此,摩崖古跡更不計其數,其道教文化純粹、歷史文化頗深。同時,因身處中國第一狀元縣休寧縣,也孕育著狀元文化、祈福文化,山下村落遍布,還享有著徽州人文。
深厚且多樣的文化底蘊不僅吸引著游客接踵而至,也讓祥源關注到了齊云山蘊藏的巨大“才能”。于是,從2010年開始,一場為期五千余日夜的文化守正創新之旅,正式拉開帷幕。
齊云山的“才能”需要更充盈的“學問”來提質。
在祥源著手改造的第一個五年,疏通齊云山的“任督二脈”,對景區游覽設施、景觀景點、動線環線以及交通工具等重點升級:如修建旅游公路,免除游客多走回頭路;升級休閑步道,利用棧道減緩高低落差;改造月華索道,載客量大幅提升……疏通的是人流、車流,也是將來的客流。
第二個五年,齊云山真正開始轉型之旅。
2015年至2017年,集徽派建筑、徽系美食、徽州非遺技藝、中醫藥學等于一體的祥源齊云小鎮建成,加上各大停車場的投入使用,以及祥富瑞酒店、齊云山度假酒店等官方民宿酒店的落地運營,“難留客”成為過去式。
2019年,祥源推出齊云山“指隱者”服務體系,提供全程管家、人文向導、特色活動深度體驗等服務,讓游客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溫暖。
2022年,祥源利用地理優勢及橫江資源,打造“橫江游覽區”,獨特的水系觀光體驗與“橫江山水竹筏”新產品,與其他業態場景共同組成了“山、水、村、夜”的文化場景。
便利的交通體系、愈加豐富的產品業態,祥源圍繞齊云山在地文化所打造的度假區“范式”歷經十余年成型,往后的發展,即是對其“才能”上的運籌帷幄。
充分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,一直是旅游客群的切實需求,尤其齊云山地處長三角區域,周邊城市客群更加追求差異化度假體驗。祥源文旅把握市場趨勢,也秉持堅守文化、創新旅游的初心,助力游客實現更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。
過去,祥源將徽州竹雕、吳笑梅剪紙、宣紙撈紙等十余項徽州等本土非遺引入齊云小鎮。
如今,來自豫晉地區的打鐵花、黔北民間絕技獨竹漂、陜西傳統秦腔絕技噴火等非遺,皆在齊云山大放異彩。
今年8月、9月,祥源更與網絡博主“南翔不愛吃飯”合作,在齊云山將鮮有人知的非遺炭花舞帶火至全網;國慶期間,齊云山落地非遺中醫市集,向數萬游客展現中醫學、中醫藥等文化的深厚博大。
在齊云山的文化創新上,祥源還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潮流融合,如打造空中回轉餐廳、江邊露營品牌“坐忘花園”,以及幾十艘金頂竹筏首尾連接而成的“橫江舞金龍”,均令游客在縱情山水時感受浪漫度假生活。
祥源文旅依托齊云山富饒的在地文化資源,打造多業態、全天候、多形式的度假產品,讓游客輕松實現一站式休閑度假。
從單一的山岳景區到日娛夜游、十二時辰皆有可玩的山水人文度假區,齊云山的出色轉型,證明了祥源在文化守正創新之路上取得了成功,“黃白游”也正以全新的方式回歸大眾視線。
未來,祥源文旅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扎實推進文旅創新融合發展,持續推動齊云山系統化產品體系的品質化升級,將旅客“流量”轉變為大黃山經濟發展的“增量”,著力打造國際級旅游消費新標桿,加快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。